{"version":"https://jsonfeed.org/version/1","title":"二零年代","home_page_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feed_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json","description":"1977年从地球发射的“旅行者1号”,将会在2020年代停止向地球传送讯号,从此成为永远孤独的漫游者。时间的连接,边界的探索,思想的生长,在新的时代都将是应然与实然的双重存在。\r\n\r\n“二零年代”是一档思想文化类播客,我们相信,现实热点和公共议题只是人类当下的一个侧面,在保有历史感的前提下,从人文社科、艺术与社会实践层面介入当代问题的讨论,才能记录时代个体的精神生活,以那稍纵即逝的紧张感作为推力,做一次二零年代的时空漫游。","_fireside":{"pubdate":"2023-08-22T17:00:00.000+08:00","explicit":false,"owner":"二零年代","image":"https://assets.fireside.fm/file/fireside-images/podcasts/images/9/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cover.jpg?v=1"},"items":[{"id":"c5539d1b-25c7-49a4-8df8-9acc9ad96352","title":"S01E10 | 把全世界作为对象:一种新知的理想","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14","content_text":"人类学是一门综合行走与阅读、经验与常识甚至常常需要人类学家大胆想象、追溯神话并进行新的叙述尝试的学问。人类学家王铭铭在多年的田野工作之后,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思考集中在对人类学、知识生成以及不同文明间关系的反思之上。他在最近的多次采访中还谈到自己对新知、历史等的看法,比如“新知不应当拘泥于新旧之分,我们应当在新知和古老的智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现在的信息过度流通实际上也可能在阻碍新知的出现”,等等。我们对其关于现代知识型困境的整体理解抱有浓厚的兴趣,为此与他展开了一场对话。\n\n我们聊了:\n\n04:12 最近的田野工作\n06:02 东南—西南—东南,变化背后的故事\n21:13 两种走向他者的过程中各自不同的困难\n26:48 他者的不同层次\n35:27 如何看待经典的民族志研究\n38:15 身游有余,心游不足?\n45:30 人类学与文学:对他者具有普遍含义的理解\n48:07 如何理解把自己作为方法\n49:53 “己”是一个容器\n51:06 不能把中国与世界相割裂\n52:30 “无处非中”是一种相对主义吗?\n58:42 在中国,一个好的人类学者也是一个好的历史学家\n64:58 关于知识的理想\n68:56 “二零年代”第一季小总结\n\n一些书、人、文章:\n\n图书 | 努尔人 / 人生史与人类学 \n人类学家 | 巴霍芬 / 摩尔根 / 泰勒 / 弗雷泽 / 费孝通\n文章 | 从世界观看人类学的历史 / 从文化翻译看“母语”的地位问题 / 作为世界的地方 / “家园”何以成为方法? / 他乡故土间:我的身游、心游与乡愁\n\n嘉宾 |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人类学是一门综合行走与阅读、经验与常识甚至常常需要人类学家大胆想象、追溯神话并进行新的叙述尝试的学问。人类学家王铭铭在多年的田野工作之后,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思考集中在对人类学、知识生成以及不同文明间关系的反思之上。他在最近的多次采访中还谈到自己对新知、历史等的看法,比如“新知不应当拘泥于新旧之分,我们应当在新知和古老的智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现在的信息过度流通实际上也可能在阻碍新知的出现”,等等。我们对其关于现代知识型困境的整体理解抱有浓厚的兴趣,为此与他展开了一场对话。

\n\n

我们聊了:

\n\n

04:12 最近的田野工作
\n06:02 东南—西南—东南,变化背后的故事
\n21:13 两种走向他者的过程中各自不同的困难
\n26:48 他者的不同层次
\n35:27 如何看待经典的民族志研究
\n38:15 身游有余,心游不足?
\n45:30 人类学与文学:对他者具有普遍含义的理解
\n48:07 如何理解把自己作为方法
\n49:53 “己”是一个容器
\n51:06 不能把中国与世界相割裂
\n52:30 “无处非中”是一种相对主义吗?
\n58:42 在中国,一个好的人类学者也是一个好的历史学家
\n64:58 关于知识的理想
\n68:56 “二零年代”第一季小总结

\n\n

一些书、人、文章:

\n\n

图书 | 努尔人 / 人生史与人类学
\n人类学家 | 巴霍芬 / 摩尔根 / 泰勒 / 弗雷泽 / 费孝通
\n文章 | 从世界观看人类学的历史 / 从文化翻译看“母语”的地位问题 / 作为世界的地方 / “家园”何以成为方法? / 他乡故土间:我的身游、心游与乡愁

\n\n

嘉宾 |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3-08-22T17: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c5539d1b-25c7-49a4-8df8-9acc9ad96352.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104266592,"duration_in_seconds":4344}]},{"id":"fb6c9b48-ebc7-47c6-a57b-f93848dc818a","title":"S01 番外04 | 一眼穿越亿万年(下)","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13","content_text":"每个儿童或许都曾有过一段疯狂迷恋恐龙的时期,这一生物属种是地球生命故事的见证者。还原恐龙的形态和行为,就是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内容之一。他们是如何发现恐龙化石的?从制作化石切片到描绘一幅完整的恐龙画像,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一旦走进这些问题,一个浪漫而又严谨的学科——古生物学——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说它严谨,自不待言,古生物学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每一点小小的推进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以及文献阅读工作。而说它浪漫,想象一个古生物学家在无人的戈壁滩上,通过一块化石与一个亿万年前的生命相遇,继而通过它推想那时的天地变幻,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吗?\n\n本期番外,二零年代请来恐龙研究学科的专业学者,和大家聊聊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工作的。\n\n嘉宾主持 | 曹大美\n\n出版社编辑\n\n嘉宾 | 赵祺\n\n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1981年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恐龙研究学科带头人徐星。2012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古爬行动物学以及恐龙骨组织学研究,研究涉及古爬行动物分类学和形态学、恐龙个体发育学、恐龙功能形态学和行为学以及恐龙属种多样性和形态分异度分析等方向。发表SCI论文20篇。参与新疆、内蒙等地的野外考察,在十余年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大量了古脊椎动物化石,填补了恐龙类群的空白,丰富了我们对侏罗纪中晚期以及白垩纪晚期的陆相生态系统的认识。\n\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每个儿童或许都曾有过一段疯狂迷恋恐龙的时期,这一生物属种是地球生命故事的见证者。还原恐龙的形态和行为,就是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内容之一。他们是如何发现恐龙化石的?从制作化石切片到描绘一幅完整的恐龙画像,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一旦走进这些问题,一个浪漫而又严谨的学科——古生物学——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说它严谨,自不待言,古生物学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每一点小小的推进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以及文献阅读工作。而说它浪漫,想象一个古生物学家在无人的戈壁滩上,通过一块化石与一个亿万年前的生命相遇,继而通过它推想那时的天地变幻,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吗?

\n\n

本期番外,二零年代请来恐龙研究学科的专业学者,和大家聊聊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n\n

嘉宾主持 | 曹大美

\n\n

出版社编辑

\n\n

嘉宾 | 赵祺

\n\n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1981年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恐龙研究学科带头人徐星。2012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古爬行动物学以及恐龙骨组织学研究,研究涉及古爬行动物分类学和形态学、恐龙个体发育学、恐龙功能形态学和行为学以及恐龙属种多样性和形态分异度分析等方向。发表SCI论文20篇。参与新疆、内蒙等地的野外考察,在十余年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大量了古脊椎动物化石,填补了恐龙类群的空白,丰富了我们对侏罗纪中晚期以及白垩纪晚期的陆相生态系统的认识。

\n\n

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2-10-09T07:45: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fb6c9b48-ebc7-47c6-a57b-f93848dc818a.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60239159,"duration_in_seconds":2509}]},{"id":"7893c87f-991f-4eee-ac64-d857f2bd7dd7","title":"S01 番外03 | 一眼穿越亿万年(上)","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12","content_text":"每个儿童或许都曾有过一段疯狂迷恋恐龙的时期,这一生物属种是地球生命故事的见证者。还原恐龙的形态和行为,就是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内容之一。他们是如何发现恐龙化石的?从制作化石切片到描绘一幅完整的恐龙画像,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一旦走进这些问题,一个浪漫而又严谨的学科——古生物学——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说它严谨,自不待言,古生物学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每一点小小的推进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以及文献阅读工作。而说它浪漫,想象一个古生物学家在无人的戈壁滩上,通过一块化石与一个亿万年前的生命相遇,继而通过它推想那时的天地变幻,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吗?\n\n本期番外,二零年代请来恐龙研究学科的专业学者,和大家聊聊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工作的。\n\n嘉宾主持 | 曹大美\n\n出版社编辑\n\n嘉宾 | 赵祺\n\n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1981年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恐龙研究学科带头人徐星。2012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古爬行动物学以及恐龙骨组织学研究,研究涉及古爬行动物分类学和形态学、恐龙个体发育学、恐龙功能形态学和行为学以及恐龙属种多样性和形态分异度分析等方向。发表SCI论文20篇。参与新疆、内蒙等地的野外考察,在十余年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大量了古脊椎动物化石,填补了恐龙类群的空白,丰富了我们对侏罗纪中晚期以及白垩纪晚期的陆相生态系统的认识。\n\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每个儿童或许都曾有过一段疯狂迷恋恐龙的时期,这一生物属种是地球生命故事的见证者。还原恐龙的形态和行为,就是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内容之一。他们是如何发现恐龙化石的?从制作化石切片到描绘一幅完整的恐龙画像,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一旦走进这些问题,一个浪漫而又严谨的学科——古生物学——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说它严谨,自不待言,古生物学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每一点小小的推进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以及文献阅读工作。而说它浪漫,想象一个古生物学家在无人的戈壁滩上,通过一块化石与一个亿万年前的生命相遇,继而通过它推想那时的天地变幻,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吗?

\n\n

本期番外,二零年代请来恐龙研究学科的专业学者,和大家聊聊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n\n

嘉宾主持 | 曹大美

\n\n

出版社编辑

\n\n

嘉宾 | 赵祺

\n\n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1981年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恐龙研究学科带头人徐星。2012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古爬行动物学以及恐龙骨组织学研究,研究涉及古爬行动物分类学和形态学、恐龙个体发育学、恐龙功能形态学和行为学以及恐龙属种多样性和形态分异度分析等方向。发表SCI论文20篇。参与新疆、内蒙等地的野外考察,在十余年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大量了古脊椎动物化石,填补了恐龙类群的空白,丰富了我们对侏罗纪中晚期以及白垩纪晚期的陆相生态系统的认识。

\n\n

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2-10-03T08:45: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7893c87f-991f-4eee-ac64-d857f2bd7dd7.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43185334,"duration_in_seconds":1798}]},{"id":"fc9e7180-380c-4e50-afd2-6181190d7dab","title":"S01 番外02 | 考古学家的养成(下)","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11","content_text":"最近几年最大的文化现象,就是考古热的兴起。比如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全程直播,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数字考古活动,吸引3000万人“在线考古”。不少考古发现吸引了大批“粉丝”,曾被视为“小众”“冷门”的考古学日益走向大众、掀起热度。中国考古学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通过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同时民众也对考古以及考古背后的中华文化遗产越来越感兴趣。\n\n二零年代通过几期番外,请专业学者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家聊聊考古,以及考古工作者是怎么工作的。\n\n嘉宾主持 | 曹大美\n\n出版社编辑\n\n嘉宾 | 彭菲\n\n1980年10月生,汉族,陕西安康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秘书,国家文物局考古项目负责人。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研究。担任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人类学学报》、《文博学刊》、Asia Archaeology等期刊,及Paleoanthropology and Late Pleistocen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Northern Asia集刊审稿人。主持的宁夏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曾荣获“201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2018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田野考古一等奖”。\n\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最近几年最大的文化现象,就是考古热的兴起。比如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全程直播,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数字考古活动,吸引3000万人“在线考古”。不少考古发现吸引了大批“粉丝”,曾被视为“小众”“冷门”的考古学日益走向大众、掀起热度。中国考古学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通过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同时民众也对考古以及考古背后的中华文化遗产越来越感兴趣。

\n\n

二零年代通过几期番外,请专业学者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家聊聊考古,以及考古工作者是怎么工作的。

\n\n

嘉宾主持 | 曹大美

\n\n

出版社编辑

\n\n

嘉宾 | 彭菲

\n\n

1980年10月生,汉族,陕西安康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秘书,国家文物局考古项目负责人。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研究。担任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人类学学报》、《文博学刊》、Asia Archaeology等期刊,及Paleoanthropology and Late Pleistocen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Northern Asia集刊审稿人。主持的宁夏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曾荣获“201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2018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田野考古一等奖”。

\n\n

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2-09-26T08: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fc9e7180-380c-4e50-afd2-6181190d7dab.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47292392,"duration_in_seconds":1969}]},{"id":"92a237f7-63eb-4a27-ab58-0e846589c589","title":"S01 番外01 | 考古学家的养成(上)","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10","content_text":"最近几年最大的文化现象,就是考古热的兴起。比如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全程直播,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数字考古活动,吸引3000万人“在线考古”。不少考古发现吸引了大批“粉丝”,曾被视为“小众”“冷门”的考古学日益走向大众、掀起热度。中国考古学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通过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同时民众也对考古以及考古背后的中华文化遗产越来越感兴趣。\n\n二零年代通过几期番外,请专业学者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家聊聊考古,以及考古工作者是怎么工作的。\n\n嘉宾主持 | 曹大美\n\n出版社编辑\n\n嘉宾 | 彭菲\n\n1980年10月生,汉族,陕西安康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秘书,国家文物局考古项目负责人。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研究。担任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人类学学报》、《文博学刊》、Asia Archaeology等期刊,及Paleoanthropology and Late Pleistocen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Northern Asia集刊审稿人。主持的宁夏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曾荣获“201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2018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田野考古一等奖”。\n\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最近几年最大的文化现象,就是考古热的兴起。比如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全程直播,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数字考古活动,吸引3000万人“在线考古”。不少考古发现吸引了大批“粉丝”,曾被视为“小众”“冷门”的考古学日益走向大众、掀起热度。中国考古学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通过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同时民众也对考古以及考古背后的中华文化遗产越来越感兴趣。

\n\n

二零年代通过几期番外,请专业学者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家聊聊考古,以及考古工作者是怎么工作的。

\n\n

嘉宾主持 | 曹大美

\n\n

出版社编辑

\n\n

嘉宾 | 彭菲

\n\n

1980年10月生,汉族,陕西安康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秘书,国家文物局考古项目负责人。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研究。担任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人类学学报》、《文博学刊》、Asia Archaeology等期刊,及Paleoanthropology and Late Pleistocen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Northern Asia集刊审稿人。主持的宁夏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曾荣获“201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2018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田野考古一等奖”。

\n\n

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2-09-23T08:3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92a237f7-63eb-4a27-ab58-0e846589c589.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53084144,"duration_in_seconds":2211}]},{"id":"389642de-36ea-456c-b84e-84935a4b626f","title":"S01E09 | 游戏的内外之间:完整的人与在场的艺术","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9","content_text":"游戏并非一种全新的发明,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探讨了游戏的本质与功效。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技术的浪潮,电子游戏成为20世纪的“宠儿”,历经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如今已延展出众多关于游戏的讨论与研究。“游戏的内外之间”意味着我们试图回到游戏本身,抛开围绕在它周边的各种特定的文化与政策争论,试图从创作的角度切入游戏的本质:它与人类自身和世界其他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人类理解世界及种种关系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n\n我们聊了:\n02:57 我的从业经历:从做剧情到技术策划\n04:46 学习哲学对我从事游戏行业的帮助\n06:49 游戏行业中值得追求的瞬间\n10:42 现代语境下文化创作与消费中的组织与个体\n15:26 游戏创作中的现实与幻想,创意与实现\n23:09 游戏与设计有很多一致的地方\n26:51 设计如何帮助人类逃脱被基因编码的命运\n33:42 我们所有的愿景描绘的都是完整的人\n36:22 戏剧与舞蹈,在场的艺术\n39:18 相机的例子:人认知世界的方式被工具改变了\n45:14 游戏获取与调动知识的方式\n50:21 游戏作为一个产业实现社会资本的重新分配\n53:15 我心目中的好游戏\n\n一些书影音:\n游戏 | 与本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 / 最后生还者 / 节奏地牢 / 艾迪芬奇的记忆 / 游戏《地狱之刃》开发日志\n纪录片 | 独立游戏大电影 / 起风了:1000日创作记录\n图书 | 世界设计史 / 悲剧的诞生 / 实时相机处理技术 /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n演讲与访谈 | Put Your Name on Your Game, a Talk by Bennett Foddy and Zach Gage / 访谈Ian Dallas of Giant Sparrow\n\n嘉宾 | 子懿(某游戏公司技术策划)\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游戏并非一种全新的发明,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探讨了游戏的本质与功效。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技术的浪潮,电子游戏成为20世纪的“宠儿”,历经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如今已延展出众多关于游戏的讨论与研究。“游戏的内外之间”意味着我们试图回到游戏本身,抛开围绕在它周边的各种特定的文化与政策争论,试图从创作的角度切入游戏的本质:它与人类自身和世界其他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人类理解世界及种种关系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n\n

我们聊了:
\n02:57 我的从业经历:从做剧情到技术策划
\n04:46 学习哲学对我从事游戏行业的帮助
\n06:49 游戏行业中值得追求的瞬间
\n10:42 现代语境下文化创作与消费中的组织与个体
\n15:26 游戏创作中的现实与幻想,创意与实现
\n23:09 游戏与设计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n26:51 设计如何帮助人类逃脱被基因编码的命运
\n33:42 我们所有的愿景描绘的都是完整的人
\n36:22 戏剧与舞蹈,在场的艺术
\n39:18 相机的例子:人认知世界的方式被工具改变了
\n45:14 游戏获取与调动知识的方式
\n50:21 游戏作为一个产业实现社会资本的重新分配
\n53:15 我心目中的好游戏

\n\n

一些书影音:
\n游戏 | 与本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 / 最后生还者 / 节奏地牢 / 艾迪芬奇的记忆 / 游戏《地狱之刃》开发日志
\n纪录片 | 独立游戏大电影 / 起风了:1000日创作记录
\n图书 | 世界设计史 / 悲剧的诞生 / 实时相机处理技术 /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
\n演讲与访谈 | Put Your Name on Your Game, a Talk by Bennett Foddy and Zach Gage / 访谈Ian Dallas of Giant Sparrow

\n\n

嘉宾 | 子懿(某游戏公司技术策划)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2-05-29T09: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389642de-36ea-456c-b84e-84935a4b626f.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87989620,"duration_in_seconds":3664}]},{"id":"988c47bd-36bb-42ac-99a4-07cdd8210769","title":"S01E08 | 健身更是健心,让自我与日常联结","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8","content_text":"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个体在其生命早期阶段就会建立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人具备了自觉的身体意识。现代人对自我身体的关注与认识带有明显的美学化以及相应的消费主义特征。老年人注重养生,中青年人则可能钟情于运动健身。在健身行业火遍全球的今天,伴随而来的是关于运动健身、关于身体,乃至关于自我的一系列知识和叙述。今天,我们不谈论这些知识的真伪与有效性,而是想通过一位嘉宾多年来在书斋和健身房同步工作的体验与心得,聊聊当下如何认识我们的身体,如何认识自我。\n\n我们聊了:\n\n03:21 嘉宾和主播的运动经历\n10:07 运动对于自由职业者意味着什么?\n17:32 锻炼身体对于寻找自我的几种可能性\n25:53 锻炼身体的目的\n27:48 今天的健身房项目设置在为“文化霸权”背书\n33:00 “运动”要比“健身”更接近自我的本源\n38:31 运动中的“自我凝视”与“性别凝视”\n43:30 功绩社会中的“心理凝视”\n46:40 运动中的疼痛与认识自我的关系\n53:25 如何理解健身之后的“健康”\n\n一些书影音\n\n布尔迪厄 | 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n埃里克·查林 | 《完美的殿堂:健身房的起源》\n村上春树 |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n韩炳哲 | 《倦怠社会》\n熊欢等 |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n\n嘉宾 | 柏琳(自由写作者)\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个体在其生命早期阶段就会建立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人具备了自觉的身体意识。现代人对自我身体的关注与认识带有明显的美学化以及相应的消费主义特征。老年人注重养生,中青年人则可能钟情于运动健身。在健身行业火遍全球的今天,伴随而来的是关于运动健身、关于身体,乃至关于自我的一系列知识和叙述。今天,我们不谈论这些知识的真伪与有效性,而是想通过一位嘉宾多年来在书斋和健身房同步工作的体验与心得,聊聊当下如何认识我们的身体,如何认识自我。

\n\n

我们聊了:

\n\n

03:21 嘉宾和主播的运动经历
\n10:07 运动对于自由职业者意味着什么?
\n17:32 锻炼身体对于寻找自我的几种可能性
\n25:53 锻炼身体的目的
\n27:48 今天的健身房项目设置在为“文化霸权”背书
\n33:00 “运动”要比“健身”更接近自我的本源
\n38:31 运动中的“自我凝视”与“性别凝视”
\n43:30 功绩社会中的“心理凝视”
\n46:40 运动中的疼痛与认识自我的关系
\n53:25 如何理解健身之后的“健康”

\n\n

一些书影音

\n\n

布尔迪厄 | 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
\n埃里克·查林 | 《完美的殿堂:健身房的起源》
\n村上春树 |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n韩炳哲 | 《倦怠社会》
\n熊欢等 |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

\n\n

嘉宾 | 柏琳(自由写作者)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2-03-21T16:45: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988c47bd-36bb-42ac-99a4-07cdd8210769.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87084649,"duration_in_seconds":3627}]},{"id":"944f98f4-2aee-4add-b184-5b0a19da79f9","title":"S01E07 | 作为童养媳的“阿乐”:家乡弃女与地方性知识","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7","content_text":"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在人口超过71万的福建沿海城市长乐,逾两万的女婴经过“媒婆”之手流向一百公里外的莆田及周边地区,因为她们来自长乐,便有了共同的名字,阿乐。阿乐们长大后多和养父母家的兄弟结婚,成为实质上的“童养媳”。除了身份上的混乱,亲情的缺失,教育的不足,还有繁重的劳动和周围复杂的环境,都让阿乐在生活中不断经历着各种轻视与困难。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长乐和莆田——尤其是后者——逐渐积累起可观的财富,但在此光面之下,阿乐们所代表的个体命运困境,也是一段不该被遮蔽的历史,尤其是缠绕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传统纠葛。非虚构写作者陈少远通过对阿乐这一群体的记录,逐渐对自己的家乡长乐,以及如何书写、叙事家乡有了切身的理解。\n\n我们聊了:\n02:40 家乡长乐的另一面\n08:14 长乐与莆田的不同地理环境与文化观念\n11:33 弃女、童养媳与计划生育政策\n13:11 阿乐心中的刺:被歧视、被侮辱、被伤害\n15:36 如果当初能接受教育……\n19:47 寻亲:并不总是幸福的结局\n31:11 媒婆:底层互害的悲剧\n35:30 “卖阿乐了,来买阿乐”\n44:29 我能理解乡亲们吗?\n49:01 作为母题性质的返乡书写\n56:42 地方性知识与现代化的背面\n\n一些书与文章:\n梁鸿 | 《出梁庄记》\n王磊光 |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n陈少远 | 最后的童养媳\n陈少远 | 莆田弃女\n陈少远 | 莆田“媒婆”的弃女网络\n陈少远 | 和她们在同一条船上哭泣,我差点也是莆田童养媳\n\n嘉宾 | 陈少远(非虚构写作者)\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在人口超过71万的福建沿海城市长乐,逾两万的女婴经过“媒婆”之手流向一百公里外的莆田及周边地区,因为她们来自长乐,便有了共同的名字,阿乐。阿乐们长大后多和养父母家的兄弟结婚,成为实质上的“童养媳”。除了身份上的混乱,亲情的缺失,教育的不足,还有繁重的劳动和周围复杂的环境,都让阿乐在生活中不断经历着各种轻视与困难。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长乐和莆田——尤其是后者——逐渐积累起可观的财富,但在此光面之下,阿乐们所代表的个体命运困境,也是一段不该被遮蔽的历史,尤其是缠绕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传统纠葛。非虚构写作者陈少远通过对阿乐这一群体的记录,逐渐对自己的家乡长乐,以及如何书写、叙事家乡有了切身的理解。

\n\n

我们聊了:
\n02:40 家乡长乐的另一面
\n08:14 长乐与莆田的不同地理环境与文化观念
\n11:33 弃女、童养媳与计划生育政策
\n13:11 阿乐心中的刺:被歧视、被侮辱、被伤害
\n15:36 如果当初能接受教育……
\n19:47 寻亲:并不总是幸福的结局
\n31:11 媒婆:底层互害的悲剧
\n35:30 “卖阿乐了,来买阿乐”
\n44:29 我能理解乡亲们吗?
\n49:01 作为母题性质的返乡书写
\n56:42 地方性知识与现代化的背面

\n\n

一些书与文章:
\n梁鸿 | 《出梁庄记》
\n王磊光 |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n陈少远 | 最后的童养媳
\n陈少远 | 莆田弃女
\n陈少远 | 莆田“媒婆”的弃女网络
\n陈少远 | 和她们在同一条船上哭泣,我差点也是莆田童养媳

\n\n

嘉宾 | 陈少远(非虚构写作者)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1-12-21T17: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944f98f4-2aee-4add-b184-5b0a19da79f9.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87600857,"duration_in_seconds":3649}]},{"id":"b2f07840-f1f1-4566-83c1-2a6dd45741c7","title":"S01E06 | 美国走,中国就要来填补真空吗?——中东媒体看中国","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6","content_text":"在二〇年代的今天,中国认识外部的迫切性不言自明,但外部如何认识中国,以及中国人如何认识这种“认识”,其实也相当值得玩味。如果说之前播客“二零年代”关注新中国援助非洲以及当下的中国企业出海,是试图呈现中国人理解世界、构建关于世界的知识图景的努力;那么,外部世界看中国,或许也可以从关系的另一端反观我们的认知与知识,丰富和深化我们的思想,更好地面对他者,更健康地塑造自身。\n\n中东地区一直是东西文明的交汇地,它在“二战”后的七十多年时间里,也汇聚着各种矛盾与冲突。今天的中东,尤其是对普通人民和知识大众有影响力的媒体圈如何看待中国,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n\n孟晖以中国的视角持续观察中东媒体,把见闻观察剪辑下来,以评论的方式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看法犀利,一针见血。本期我们就邀请孟晖讲述“中东媒体看中国”这个话题。\n\n我们聊了:\n\n03:28 从学习语言到关注中东媒体\n05:44 让中国人惊愕不已的新闻标题\n11:07 对中国崛起的情绪分歧\n17:37 几个典型问题和西方影响\n28:55 中国人“看不懂”的电影《成吉思汗,征服者王子》\n31:51 基辛格著述里的“中央王国说”\n43:45 中国愿不愿意领导世界?\n48:59 “亚伯拉罕三教”对于中东理解中国的影响\n53:36 今天中美关系的风吹草动都在触碰阿拉伯媒体的神经\n58:43 问题的重要与知识界的钝重\n\n一些书影音:\n\n亨利 · 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世界秩序》\n理查德 · 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n艾哈迈德 · 萨米尔:《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n李绍先主编:《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6);《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7)\n李绍先、张前进主编:《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8/2019)\n韩志斌等:《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n电影:《成吉思汗,征服者王子》(Genghis Khan,1965)\n微信公众号:孟晖的笺册\n孟晖:《“能建造长城的人应该统治世界”:一个中国人无法理解的西方杜撰》\n\n嘉宾 | 孟晖(自由写作者、物质文化学者)\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在二〇年代的今天,中国认识外部的迫切性不言自明,但外部如何认识中国,以及中国人如何认识这种“认识”,其实也相当值得玩味。如果说之前播客“二零年代”关注新中国援助非洲以及当下的中国企业出海,是试图呈现中国人理解世界、构建关于世界的知识图景的努力;那么,外部世界看中国,或许也可以从关系的另一端反观我们的认知与知识,丰富和深化我们的思想,更好地面对他者,更健康地塑造自身。

\n\n

中东地区一直是东西文明的交汇地,它在“二战”后的七十多年时间里,也汇聚着各种矛盾与冲突。今天的中东,尤其是对普通人民和知识大众有影响力的媒体圈如何看待中国,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n\n

孟晖以中国的视角持续观察中东媒体,把见闻观察剪辑下来,以评论的方式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看法犀利,一针见血。本期我们就邀请孟晖讲述“中东媒体看中国”这个话题。

\n\n

我们聊了:

\n\n

03:28 从学习语言到关注中东媒体
\n05:44 让中国人惊愕不已的新闻标题
\n11:07 对中国崛起的情绪分歧
\n17:37 几个典型问题和西方影响
\n28:55 中国人“看不懂”的电影《成吉思汗,征服者王子》
\n31:51 基辛格著述里的“中央王国说”
\n43:45 中国愿不愿意领导世界?
\n48:59 “亚伯拉罕三教”对于中东理解中国的影响
\n53:36 今天中美关系的风吹草动都在触碰阿拉伯媒体的神经
\n58:43 问题的重要与知识界的钝重

\n\n

一些书影音:

\n\n

亨利 · 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世界秩序》
\n理查德 · 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n艾哈迈德 · 萨米尔:《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
\n李绍先主编:《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6);《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7)
\n李绍先、张前进主编:《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8/2019)
\n韩志斌等:《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n电影:《成吉思汗,征服者王子》Genghis Khan,1965)
\n微信公众号:孟晖的笺册
\n孟晖:《“能建造长城的人应该统治世界”:一个中国人无法理解的西方杜撰》

\n\n

嘉宾 | 孟晖(自由写作者、物质文化学者)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1-11-23T07: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b2f07840-f1f1-4566-83c1-2a6dd45741c7.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99970773,"duration_in_seconds":4164}]},{"id":"46425ffd-6ef4-4050-bc14-0d4be8758937","title":"S01E05 | 我们不只有打火机:出海吧,中国企业!","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5","content_text":"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企业从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只是零星出现,到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的全球化发展,其中经历了各种挑战。而近十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技术产业开始以更加鲜明的姿态向海外拓展,掀起了一股中国企业的出海大潮。在这一大潮中,中国企业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它们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会给中国自身的商业和经济活动注入哪些新的元素?本期二零年代将邀请和出海密切相关的从业者,来聊聊中国企业的出海故事。\n\n我们聊了:\n03:03 究竟什么是出海?\n10:15 中国企业出海的三条主线\n21:28 从平台到独立站\n28:23 出海必答题:我的USP是什么\n33:55 出海的难点:讲好自己的故事\n44:51 海外仓:只退一步\n48:06 当进出口业务变成主战场\n52:43 老板们的红宝书与人才问题\n\n一些书与文章:\nPeter Hessler,The Rise of Made-in-China Diplomacy\nPeter Hessler,Learning to Speak Lingerie:Chinese Merchants and the Inroads of Globalization\n播客:出海进行时\n纪录片:American Factory\n\n嘉宾 | 潘潘(某头部互联网营销外企从业者,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企业从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只是零星出现,到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的全球化发展,其中经历了各种挑战。而近十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技术产业开始以更加鲜明的姿态向海外拓展,掀起了一股中国企业的出海大潮。在这一大潮中,中国企业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它们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会给中国自身的商业和经济活动注入哪些新的元素?本期二零年代将邀请和出海密切相关的从业者,来聊聊中国企业的出海故事。

\n\n

我们聊了:
\n03:03 究竟什么是出海?
\n10:15 中国企业出海的三条主线
\n21:28 从平台到独立站
\n28:23 出海必答题:我的USP是什么
\n33:55 出海的难点:讲好自己的故事
\n44:51 海外仓:只退一步
\n48:06 当进出口业务变成主战场
\n52:43 老板们的红宝书与人才问题

\n\n

一些书与文章:
\nPeter Hessler,The Rise of Made-in-China Diplomacy
\nPeter Hessler,Learning to Speak Lingerie:Chinese Merchants and the Inroads of Globalization
\n播客:出海进行时
\n纪录片:American Factory

\n\n

嘉宾 | 潘潘(某头部互联网营销外企从业者,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1-10-26T07:15: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46425ffd-6ef4-4050-bc14-0d4be8758937.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91247788,"duration_in_seconds":3801}]},{"id":"f6550f2d-0976-47e8-a2e5-6cc798259581","title":"S01E04 | 窃火的普罗米修斯:翻译出版中的知识分子精神史","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4","content_text":"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即对出版工作进行了强力整合,这属于当时公私合营、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整合同时也意味着规划,从上世纪50年代起,由国家级出版社牵头的大型出版项目纷纷上马,既有二十四史的校注,也有大规模的译介。\n\n1949年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散兵游勇式个体特征,而1949年后,翻译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共中央和政府主管部门曾设立编译局等机构,系统引介马列经典著作,以及国外的学术类、文学类、政治类作品和科技文献等。虽然“文革”浩劫对当时中国的学术文化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持续至这个时期的各种翻译工作还是给后人播下了一些火种,“地下阅读”使一些青年在黑暗的年代里受到了启蒙,那些知名的与不知名的译者们也在无意中成为了窃火的普罗米修斯。可以说,80年代科、教、文走向正轨,除了得益于深化改革、不断开放之外,也和50-70年代有组织、有规划的翻译出版事业所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这其中的种种玄机与故事,值得追索和讲述。\n\n我们聊了:\n02:55 关于“汉译名著”的一点澄清\n04:40 “汉译名著”的酝酿、组织与诞生\n20:33 “灰皮书”与“黄皮书”\n30:29 参与翻译的“在押犯人”\n38:20 “清河翻译组”的译介\n44:49 一段知识分子精神史\n\n一些书与文章:\n沈展云:《灰皮书,黄皮书》\n郑异凡编:《灰皮书:回忆与研究》\n刘训练:“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前生今世:纪念“蓝皮书”诞生60周年\n刘训练:上海译界往事:“世界学术名著”的组译与出版\n训诗: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翻译精英:清河翻译组的故事\n张福生:关于“清河翻译组”校译稿的点滴记忆\n\n嘉宾 | 刘训练(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即对出版工作进行了强力整合,这属于当时公私合营、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整合同时也意味着规划,从上世纪50年代起,由国家级出版社牵头的大型出版项目纷纷上马,既有二十四史的校注,也有大规模的译介。

\n\n

1949年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散兵游勇式个体特征,而1949年后,翻译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共中央和政府主管部门曾设立编译局等机构,系统引介马列经典著作,以及国外的学术类、文学类、政治类作品和科技文献等。虽然“文革”浩劫对当时中国的学术文化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持续至这个时期的各种翻译工作还是给后人播下了一些火种,“地下阅读”使一些青年在黑暗的年代里受到了启蒙,那些知名的与不知名的译者们也在无意中成为了窃火的普罗米修斯。可以说,80年代科、教、文走向正轨,除了得益于深化改革、不断开放之外,也和50-70年代有组织、有规划的翻译出版事业所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这其中的种种玄机与故事,值得追索和讲述。

\n\n

我们聊了:
\n02:55 关于“汉译名著”的一点澄清
\n04:40 “汉译名著”的酝酿、组织与诞生
\n20:33 “灰皮书”与“黄皮书”
\n30:29 参与翻译的“在押犯人”
\n38:20 “清河翻译组”的译介
\n44:49 一段知识分子精神史

\n\n

一些书与文章
\n沈展云:《灰皮书,黄皮书》
\n郑异凡编:《灰皮书:回忆与研究》
\n刘训练:“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前生今世:纪念“蓝皮书”诞生60周年
\n刘训练:上海译界往事:“世界学术名著”的组译与出版
\n训诗: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翻译精英:清河翻译组的故事
\n张福生:关于“清河翻译组”校译稿的点滴记忆

\n\n

嘉宾 | 刘训练(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1-09-30T07: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f6550f2d-0976-47e8-a2e5-6cc798259581.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90280689,"duration_in_seconds":3760}]},{"id":"fc5b86ee-4802-44f4-8529-fdb86e03bdee","title":"S01E03 | 城乡结合部的前世今生:我们对城市有多少误解?","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3","content_text":"在城市化进程尚未加速的时代,“郊区”常被用来描述城市边缘。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不得不选择生存成本较低的城市边缘作为落脚之地,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了一系列直接的后果,原来的郊区更多地被视作“城乡结合部”,并给人留下“脏乱差”的印象。\n\n北京的郊区在哪里?为什么北京的很多地方也像城乡结合部?看似简单的城市边缘的命名问题,实则关涉我们关于城市的观念与知识。究竟是什么在改变一座城市?城市中的人群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城市研究如何影响城市规划?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同时关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才能形成一幅关于当下的“城市意识形态动态图”。\n\n我们聊了:\n\n04:35 “城市边缘”的命名\n12:10 “城乡结合部”的转型\n23:26 道路和基础设施的政治\n32:03 比较城市主义:巴黎和伦敦的视角\n43:13 通过相遇理解城市\n49:50 作为知识的城市\n53:43 反思诸种“城市主义”\n\n一些书与文章:\n\n项飚 |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n张鹂 |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n廉思 |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n恩格斯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nHenri Lefebvre | The Urban Revolution\nDavid Harvey |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n赵益民 | “二手空间”:否思《基多宣言》\n赵益民 | “反城市主义”与城市人口调控的谱系\n赵益民 | 后厂村路上的北京折叠\n\n嘉宾 | 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助理教授)\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在城市化进程尚未加速的时代,“郊区”常被用来描述城市边缘。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不得不选择生存成本较低的城市边缘作为落脚之地,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了一系列直接的后果,原来的郊区更多地被视作“城乡结合部”,并给人留下“脏乱差”的印象。

\n\n

北京的郊区在哪里?为什么北京的很多地方也像城乡结合部?看似简单的城市边缘的命名问题,实则关涉我们关于城市的观念与知识。究竟是什么在改变一座城市?城市中的人群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城市研究如何影响城市规划?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同时关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才能形成一幅关于当下的“城市意识形态动态图”。

\n\n

我们聊了:

\n\n

04:35 “城市边缘”的命名
\n12:10 “城乡结合部”的转型
\n23:26 道路和基础设施的政治
\n32:03 比较城市主义:巴黎和伦敦的视角
\n43:13 通过相遇理解城市
\n49:50 作为知识的城市
\n53:43 反思诸种“城市主义”

\n\n

一些书与文章:

\n\n

项飚 |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n张鹂 |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n廉思 |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n恩格斯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nHenri Lefebvre | The Urban Revolution
\nDavid Harvey |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n赵益民 | “二手空间”:否思《基多宣言》
\n赵益民 | “反城市主义”与城市人口调控的谱系
\n赵益民 | 后厂村路上的北京折叠

\n\n

嘉宾 | 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助理教授)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1-09-03T07: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fc5b86ee-4802-44f4-8529-fdb86e03bdee.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102645657,"duration_in_seconds":4275}]},{"id":"60269571-38f3-45b3-9641-9fc6f705a835","title":"S01E02 | 为什么新中国要援助非洲?","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2","content_text":"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对世界从被动卷入开始向主动把握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对外,即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上。但很多人都把这个阶段的对外援助理解为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或战略利益的产物,甚至贬低这一工作本身。这可能在“知识”层面低估了新中国对世界的想象和对革命的理解。希望通过“援非”往事的讲述,我们能够重新打开逝去的历史图景,激活历史语境中的概念,更加清晰地感知:中国内在于世界,世界也内在于中国,这也是理解现代中国的一个角度。\n\n我们聊了:\n01:33 万隆会议与八项原则\n14:03 援非项目的不同类别\n17:39 陌生的非洲与热带现代主义\n21:08 中国建筑师的非洲难题\n24:55 美苏与中国援建非洲的区别\n32:40 以《友谊颂》为代表的文艺创作实践\n46:05 援非的意义与社会主义本质\n53:20 输入与输出\n58:41 中国的海洋意识\n63:14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n\n一些书与文章:\n孟洁梅(Jamie Monson):《非洲自由铁路》\n罗伯特·J.C.扬:《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n刘烨:“热带之间:帝国与革命的谱系”\n刘烨:Re-Functioning “Tropical Architecture”: Anti-Colonial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Built Architecture in Africa, 1960s-70s\n\n嘉宾 | 刘烨(纽约新学院博士候选人)\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对世界从被动卷入开始向主动把握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对外,即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上。但很多人都把这个阶段的对外援助理解为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或战略利益的产物,甚至贬低这一工作本身。这可能在“知识”层面低估了新中国对世界的想象和对革命的理解。希望通过“援非”往事的讲述,我们能够重新打开逝去的历史图景,激活历史语境中的概念,更加清晰地感知:中国内在于世界,世界也内在于中国,这也是理解现代中国的一个角度。

\n\n

我们聊了:
\n01:33 万隆会议与八项原则
\n14:03 援非项目的不同类别
\n17:39 陌生的非洲与热带现代主义
\n21:08 中国建筑师的非洲难题
\n24:55 美苏与中国援建非洲的区别
\n32:40 以《友谊颂》为代表的文艺创作实践
\n46:05 援非的意义与社会主义本质
\n53:20 输入与输出
\n58:41 中国的海洋意识
\n63:14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

\n\n

一些书与文章:
\n孟洁梅(Jamie Monson):《非洲自由铁路》
\n罗伯特·J.C.扬:《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n刘烨:“热带之间:帝国与革命的谱系”
\n刘烨:Re-Functioning “Tropical Architecture”: Anti-Colonial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Built Architecture in Africa, 1960s-70s

\n\n

嘉宾 | 刘烨(纽约新学院博士候选人)
\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1-08-16T08: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60269571-38f3-45b3-9641-9fc6f705a835.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100463924,"duration_in_seconds":4184}]},{"id":"f2ba5cd1-8579-4320-a225-99d0781a5622","title":"S01E01 | 关于新知本质的一次探讨:用20世纪的范式去描述21世纪是不可靠的","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1","content_text":"这是二零年代的第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炎教授来一起聊聊“知识”的话题,或者说,人文知识如何创新,何谓新知。\n\n人文知识经历了从整全向专门的演变,今天不得不和技术共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知识民主化、反智主义等诸多现象,这是当下讨论新知之本质的最重要背景。在中介消失的21世纪,再用启蒙时代的范式去理解人文知识、理解历史、理解革命无疑都会遭遇观念的错位。因此,与其想象新知的具体内容,不如先对知识的形式有一个新的想象,放弃过去那种对完整的知识型的期待。而知识考古和再度历史化,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抵达未来。\n\n\n\n我们聊了:\n\n02:09  人文知识的历史形成与东西差异\n\n08:24  人文知识形态变迁的技术背景\n\n17:47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共享的焦虑\n\n28:32  原子化与个人主义\n\n32:37  与技术共生的人类\n\n39:03  算法应不应该更精确\n\n43:29  中介的消失、反智主义、社会运动\n\n52:22  新知的内容与形式\n\n\n\n一些提到的书与文章:\n\n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n\n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n\n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n\n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n\n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n\nPierre Levy:Collective Intelligence\n\n汪晖:《人文学科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n韩少功:《知识,如何才是力量》\n\n王炎:《网络技术重构人文知识》\n\nInterview with Donna Haraway :When We Have Never Been Human, What Is to Be Done?\n\n\n\n嘉宾 |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n\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content_html":"

这是二零年代的第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炎教授来一起聊聊“知识”的话题,或者说,人文知识如何创新,何谓新知。

\n\n

人文知识经历了从整全向专门的演变,今天不得不和技术共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知识民主化、反智主义等诸多现象,这是当下讨论新知之本质的最重要背景。在中介消失的21世纪,再用启蒙时代的范式去理解人文知识、理解历史、理解革命无疑都会遭遇观念的错位。因此,与其想象新知的具体内容,不如先对知识的形式有一个新的想象,放弃过去那种对完整的知识型的期待。而知识考古和再度历史化,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抵达未来。

\n\n


\n\n

我们聊了:

\n\n

02:09  人文知识的历史形成与东西差异

\n\n

08:24  人文知识形态变迁的技术背景

\n\n

17:47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共享的焦虑

\n\n

28:32  原子化与个人主义

\n\n

32:37  与技术共生的人类

\n\n

39:03  算法应不应该更精确

\n\n

43:29  中介的消失、反智主义、社会运动

\n\n

52:22  新知的内容与形式

\n\n


\n\n

一些提到的书与文章:

\n\n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n\n

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

\n\n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n\n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

\n\n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n\n

Pierre Levy:Collective Intelligence

\n\n

汪晖:《人文学科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n\n

韩少功:《知识,如何才是力量》

\n\n

王炎:《网络技术重构人文知识》

\n\n

Interview with Donna Haraway :When We Have Never Been Human, What Is to Be Done?

\n\n


\n\n

嘉宾 |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n\n

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n

LOGO设计 | 阿巽(豆瓣 @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1-08-04T19: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84b2a3c5-5b5b-4fa4-83d2-dc2208bf3dc1.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83696415,"duration_in_seconds":3486}]},{"id":"7596d481-6b88-4b25-aa3c-a4b66517c5fd","title":"Prelude | 欢迎来到二零年代","url":"https://backtothefuture.fireside.fm/0","content_text":"1977年,从地球发射的“旅行者1号”从40亿英里外的太空拍摄下一张地球的照片。在一片漆黑的太阳系背景中,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黯淡蓝点。在浩瀚的宇宙竞技场上,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到2020年代结束,“旅行者1号”将会停止向地球传送讯号,从此成为永远孤独的漫游者。\n\n20年代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以各种形态,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孤独的漫游者,但文字和声音仍然会以交流的力度帮助我们抵抗空虚。\n\n历史与未来之间,思想不会独行,欢迎来到二零年代。\n\n主播 | 卫纯,晨晨\n\n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n\nLOGO设计 | 阿巽(豆瓣@巽)","content_html":"

1977年,从地球发射的“旅行者1号”从40亿英里外的太空拍摄下一张地球的照片。在一片漆黑的太阳系背景中,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黯淡蓝点。在浩瀚的宇宙竞技场上,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到2020年代结束,“旅行者1号”将会停止向地球传送讯号,从此成为永远孤独的漫游者。

\n\n

20年代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以各种形态,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孤独的漫游者,但文字和声音仍然会以交流的力度帮助我们抵抗空虚。

\n\n

历史与未来之间,思想不会独行,欢迎来到二零年代。

\n\n

主播 | 卫纯,晨晨

\n\n

音乐 | 莫老师(播客“世界青年在中国”主播)

\n\n

LOGO设计 | 阿巽(豆瓣@巽)

","summary":"","date_published":"2021-08-01T22:00:00.000+08:00","attachments":[{"url":"https://aphid.fireside.fm/d/1437767933/9d1db624-b36b-4580-9a43-8c71a6033690/556a1cdf-ca33-4698-98de-b0104b8c7cbb.mp3","mime_type":"audio/mpeg","size_in_bytes":1637757,"duration_in_seconds":67}]}]}